首页 > 法律咨询 > 安徽法律咨询 > 蚌埠法律咨询 > 蚌埠交通肇事法律咨询 > 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应当判处几年刑罚

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应当判处几年刑罚

陈* 安徽-蚌埠 交通肇事咨询 2025.04.02 06:03:06 455人阅读

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应当判处几年刑罚

其他人都在看:
蚌埠律师 交通事故律师 蚌埠交通事故律师 更多律师>
咨询我

1.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导致被害人因未获救助死亡,依刑法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司法认定需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
2.若有证据表明及时救助被害人仍会死亡等情形,不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
3.解决措施与建议:司法人员处理交通肇事案件时,应全面调查收集证据,准确判断逃逸行为和死亡结果间的因果关系,综合考虑案件各种因素,确保准确适用法律,维护司法公平。

2025-04-02 11:43:27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有明确法律规定,即行为人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导致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死亡,此情况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司法实践认定该情节,需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存在因果关系。这意味着死亡结果必须是因逃逸致使被害人未获及时救助导致。
(3)若有证据表明即便及时救助被害人仍会死亡,就可能不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体现了司法认定的严谨性,要综合考虑各种情况。

提醒:
交通肇事发生后应立即救助伤者并报警,避免因逃逸造成严重法律后果。不同案件情况有别,若涉及相关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分析。

2025-04-02 10:17:11 回复
咨询我

(一)对于司法人员,在处理交通肇事案件时,应全面收集证据,明确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不能仅依据表面现象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
(二)当事人若涉及此类案件,应如实陈述事发经过,积极配合调查,提供可能证明即使及时救助被害人也会死亡等相关证据。
(三)律师在为当事人辩护时,要仔细审查证据链条,从因果关系等关键方面寻找突破点,为当事人争取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5-04-02 09:25:25 回复
咨询我

1.根据刑法,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指肇事人逃避法律追责而逃跑,导致被害人未获救助死亡。
2.司法认定此情节,要求逃逸行为和死亡结果有因果关系。若有证据表明及时救助也无法避免死亡,或不认定为“逃逸致人死亡”。
3.处理案件时,需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准确适用法律。

2025-04-02 08:32:33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认定需满足逃逸致被害人得不到救助死亡及因果关系等条件,有特殊情况可不认定。
法律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交通肇事罪里因逃逸致人死亡要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肇事者为逃避法律追究逃跑,使被害人无法及时获得救助而死亡。司法实践认定此情节时,要求逃逸行为和被害人死亡结果存在因果关系。不过,若有证据表明即便及时救助被害人仍会死亡,就可能不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这体现了法律适用的严谨性,处理案件时需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以准确适用法律。若您遇到交通肇事相关法律问题,为了更准确地了解自身权益和应对策略,可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

2025-04-02 07:59:15 回复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怎样认定1、必须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行为在情节上的加重。因此,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得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而这包括三方面(1)必须以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为前提。(2)行为人必须在行为发生后积极实施逃逸。(3)行为人逃逸有一定的主观动机。2、必须符合《解释》第5条第1款对“因逃逸致人死亡”做出的明确解释。即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这个规定是明确的,不能将其与其他情形混作一谈。比如有这样的案例,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情形,这显然不是“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当认定为故意。3、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受害人的死亡必须是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行为造成的。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但被害人的死亡却是因为介入了其他原因造成的,如被害人由他人送往医院抢救途中再次发生交通事故致死等,就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再者,必须是行为人逃逸行为在前,而伤者因行为人逃逸而死亡的结果发生在后,两者之间存在这个顺序关系。如果交通事故发生时伤者当场死亡,则不能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适用《刑法》第133条规定的第二种量刑幅度予以处罚。不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的有哪些1、交通肇事后,肇事者已通过电话等方式报警,由于惧怕被害人亲属殴打而逃离事故现场,这种情况,不应按交通肇事后逃逸来处理。其目的是为了避免被害人亲属对自己造成人身伤害,而不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2、存在不能抗拒的原因,不能抗拒的原因消失后,又投案的,不应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例如,被告人张某在交通肇事后,立即让随行的人员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当急救人员到达现场时,发现被害人已经死亡。此时被告人张某也负伤在身,其家人将其送往医院,到达医院后,其委托亲属向公安机关报案。该案就不应认为具有逃逸行为。

没有解决问题?一分钟提问,更多律师提供解答! 立即咨询
知识科普 律师解析
  • 肇事后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办

    专业解答肇事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之法律责任探讨关于因交通肇事逃逸导致他人死亡之行为特征及量刑标准界定如下:此种行为发生于交通事故中,行为人为规避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而实施逃离现场的行为,导致遭受事故伤害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而最终导致伤亡的严重后果。依据相关严格的法律法规条款,若此类逃逸行为甚至涉及到更为严重的情节,例如担当肇事司机后酿成重大人员伤亡、车辆损毁等情况时,将会受到最长达三年至七年的刑事处罚。

    2024.10.16 1807阅读
  • 因逃逸致人死亡判多久

    专业解答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肇事逃逸致人死亡,逃逸行为与受害者的死亡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刑法上构成了交通肇事罪的从重情节。

    2024.09.13 2613阅读
  • 因逃逸致人死亡司法解释

    专业解答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4.09.05 1562阅读
  •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多少年有期徒刑

    专业解答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将依法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法律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规定,引发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若肇事后逃逸或有其他恶劣情节,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024.08.21 1484阅读
  • 肇事后逃逸与因逃逸致人死亡怎么办

    专业解答“因逃逸致人死亡”指机动车事故后,肇事者为逃避法律责任逃离现场,导致受害人因缺乏及时救助而死亡。依据我国法律,此类行为若构成交通肇事罪,将视情节轻重,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逃逸直接导致他人死亡,量刑通常更为严厉,为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4.06.17 2193阅读
热门专题 优质咨询 热点推荐
诊断报告 全面解读 深度解析

法律问题专业剖析,免费提供
法律问题诊断分析报告~

免费体验
优选专业律师

律师三重认证,为您提供更专
业、更权威的真人律师~

立即查看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2

耐心等

律师在休息时间解答,请耐心等待

3

巧咨询

还有疑问?及时追问律师回复

立即咨询

想获取更多交通事故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