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结论:
债务人诈骗,担保人是否担责要分情况。债权人不知情时担保合同通常有效,担保人可能担责;存在特定情形时担保人可不担责;被欺诈提供担保可撤销合同,撤销后无需担责。
法律解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担保制度有着明确规定。当债权人对债务人诈骗不知情,担保合同往往有效,此时担保人可能要按约定承担担保责任。然而,若出现债权人与债务人串通骗保、债权人知晓债务人诈骗仍要求担保、主合同因诈骗无效且担保人无过错这几种情况,担保人无需担责。若担保人是受欺诈才提供担保,其可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撤销担保合同,撤销后便不用承担担保责任。在实际生活中,担保问题较为复杂,若您遇到类似担保方面的困扰,为了保障您的合法权益,建议向专业法律人士进行咨询。
2025-03-19 10:48:28 回复
咨询我
1. 债务人诈骗,担保人是否担责看情况。债权人不知情,担保合同通常有效,担保人可能担责。
2. 有三种情形担保人可不担责:债权人与债务人串通骗保;债权人明知债务人诈骗仍要求担保;主合同因诈骗无效,担保合同也无效且担保人无过错。
3. 若担保人被欺诈提供担保,可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撤销合同,撤销后不用担责。
2025-03-19 10:12:47 回复
咨询我
债务人诈骗时担保人是否担责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债权人不知情,担保合同通常有效,担保人有担责可能。但出现特定情形时,担保人可不担责。
以下几种情形担保人无需担责:一是债权人与债务人串通骗保;二是债权人知晓或应知晓债务人诈骗仍要求担保;三是主合同因诈骗无效,担保合同作为从合同也无效,且担保人无过错。
若担保人被欺诈提供担保,可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撤销担保合同,撤销后无需担责。为避免此类风险,担保人在提供担保前应充分了解债务人信用状况和债务情况。债权人也应尽到合理审查义务,防止与诈骗债务人勾结骗保的情况发生。
2025-03-19 08:53:47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在债务人诈骗的情况下,当债权人不知情时,担保合同通常有效,担保人有承担责任的可能。这意味着即便债务人存在诈骗行为,只要债权人是善意不知情的,基于正常的担保约定,担保人可能要履行担保义务。
(2)若出现特定情形,担保人可不担责。比如债权人与债务人串通骗取担保,这种恶意行为使担保人在违背真实意愿的情况下提供担保;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债务人诈骗仍要求担保,此时债权人存在主观过错;主合同因诈骗无效,担保合同作为从合同也无效且担保人无过错。
(3)当担保人是被欺诈而提供担保时,可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撤销担保合同,撤销后就无需承担担保责任。
提醒:担保时应谨慎审查债务人与债权人情况,若遭遇可能的欺诈担保情况,及时咨询以确定是否可撤销合同。
2025-03-19 08:44:49 回复
咨询我
(一)若债权人不知情,担保合同通常有效,担保人有担责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担保人要谨慎对待后续债务问题,及时关注债务人还款情况。
(二)当出现以下情形担保人可不担责:
1. 若有证据证明债权人与债务人串通骗取担保,担保人留存好相关证据,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2. 若能证明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债务人诈骗仍要求自己担保,收集相关证据来免责。
3. 主合同因诈骗无效,担保合同作为从合同也无效且自己无过错时,准备好能证明自己无过错的证据。
(三)若担保人被欺诈提供担保,应尽快向法院或仲裁机构申请撤销担保合同,避免承担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三百八十八条 设立担保物权,应当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订立担保合同。担保合同包括抵押合同、质押合同和其他具有担保功能的合同。担保合同是主债权债务合同的从合同。主债权债务合同无效的,担保合同无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担保合同被确认无效后,债务人、担保人、债权人有过错的,应当根据其过错各自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025-03-19 07:22: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