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在购房过程中,存在几种可起诉撤销购房合同的常见情形。重大误解下,对房屋面积、户型等关键内容认知错误,导致意思表示不真实而签订合同,可撤销。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一方利用对方危困或缺乏判断力,造成权利义务严重失衡,损害一方利益,也具备撤销条件。一方欺诈,故意传递虚假信息或隐瞒真相诱使对方签约,以及一方或第三人胁迫对方违背真实意愿订约,都能成为撤销合同的理由。
为保障自身权益,若购房者遇到上述情况,首先要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如合同文本、沟通记录、证明欺诈或胁迫的材料等。其次,务必在规定时间内行使撤销权,重大误解的九十日内,其他情形的一年内。最后,可咨询专业律师,了解详细法律程序,通过合法途径向法院提起诉讼,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2025-03-09 11:15:05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重大误解情形下,购房人因对房屋关键信息认知错误签合同,违背内心真实想法,这种意思表示不真实影响合同效力。
例如对房屋面积、户型等重要内容判断失误。
(2)显失公平订立的购房合同,一方在危困或缺乏判断力时,另一方利用此状况让合同权利义务失衡,损害一方利益,破坏合同的公平性。
(3)欺诈手段订立购房合同,欺诈方通过虚假信息或隐瞒真相诱导对方签约,被欺诈方的意思表示是基于错误认知,合同效力存在瑕疵。
(4)胁迫订立购房合同,受胁迫方在违背真实意愿下签约,合同并非其真实意思体现。同时要注意撤销权行使期限,不同情形有不同时间限制。
提醒:
若认为购房合同存在上述可撤销情形,要及时关注撤销权行使期限,避免因逾期无法行使权利。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进一步分析判断 。
2025-03-09 10:01:47 回复
咨询我
(一)若认为存在重大误解,比如对房屋面积、户型等关键内容有误判,要及时收集相关证据,像购房时的宣传资料、与销售人员的沟通记录等,证明自己当时的错误认识。
(二)遇到显失公平的情况,要留存能体现对方利用自身危困或缺乏判断能力的证据,如自身当时的经济状况证明等,用以支撑合同权利义务不对等的主张。
(三)面对欺诈,注意保留对方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或隐瞒真相的证据,例如虚假宣传的材料等。
(四)遭遇胁迫,及时报警并保留报警记录等能证明受胁迫订立合同的材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二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销权消灭:
(一)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重大误解的当事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九十日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二)当事人受胁迫,自胁迫行为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
(三)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放弃撤销权。
当事人自民事法律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
2025-03-09 09:42:37 回复
咨询我
以下几种常见状况能起诉撤销购房合同:
重大误解时可撤销。像对房屋面积、户型等关键内容认知有误,违背真实想法签合同。
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也能撤销。比如一方利用对方困境或缺乏判断力,导致权利义务失衡。
被欺诈签订合同可撤销。一方故意说假话或隐瞒真相,诱使对方错误签约。
受胁迫订立合同同样能撤销。若符合这些情况,当事人要在规定时间内行使撤销权 。
2025-03-09 09:25:51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存在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等情况时,符合条件的当事人在规定时间内有权起诉撤销购房合同。
法律解析:
依据相关法律,重大误解下对房屋面积、户型等重要内容认知错误,导致意思表示不真实而订立合同,可撤销;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利用对方危困或缺乏判断能力致权利义务严重不对等,受损方有权撤销;一方欺诈,故意告知虚假或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签合同,以及一方或第三人胁迫使对方违背真实意思签合同,这些情况都赋予了受损害方撤销合同的权利。并且,当事人需在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撤销权,重大误解的当事人是九十日内行使。如果在实际购房中遇到类似情形,不确定自身权益如何保障以及该如何操作,建议及时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便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5-03-09 09:06: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