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一)如果怀疑安置协议存在重大误解,比如以为安置面积是100平,结果实际协议写的80平,这种关键内容错误可考虑协议效力问题。
(二)要是觉得签订协议时受到欺诈、胁迫或对方乘人之危,像被威胁不签字就不给安置等情况,可关注协议是否可撤销。
(三)检查协议内容,若发现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损害到公共利益等,协议可能无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条规定,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
2025-02-19 20:00:03 回复
咨询我
安置协议签了通常不能随便作废。它类似民事合同,双方签字后就有法律效力,约束双方。
不过在这些情况时,协议可能无效或可撤销而“作废”:
要是对安置面积、补偿标准等关键内容有重大误解,导致意思表示不真实。
一方靠欺诈、胁迫或乘人之危,让对方违背意愿签协议。
协议内容违反法规强制规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想确认能否作废,可提供协议及签订情况,让专业人员判断是否符合法定情形 。
2025-02-19 19:15:44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安置协议签了一般不能随意作废,不过在特定情形下可能被认定无效或可撤销。
法律解析:
安置协议通常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双方签字后就产生法律效力,约束双方行为。但要是存在重大误解,像对安置面积、补偿标准等关键内容认识错误,造成意思表示不真实;或者一方通过欺诈、胁迫手段,又或是乘人之危让对方违背真实意愿订立协议;还有协议内容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合法权益,这样的安置协议就可能被认定无效或可撤销,也就是能“作废”。要是不确定自己的安置协议能否作废,可提供协议具体内容以及签订情况,找专业法律人士审查判断是否符合那些法定情形。若有这方面的困扰,欢迎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2025-02-19 19:01:24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安置协议具备民事合同属性,签字生效后,双方都要遵循约定履行义务,不能随意毁约。
(2)重大误解下签订的协议,像对安置面积、补偿标准有错误认知,造成意思表示不真实,协议可被认定无效或撤销。
(3)在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情形下,对方违背真实意愿订立的安置协议,也可能不具有法律效力。
(4)若协议内容违反法律强制规定,损害国家、集体、他人合法权益,协议同样会面临无效的情况。
提醒:
签订安置协议务必谨慎。若对协议存疑,不确定是否符合无效或可撤销情形,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2025-02-19 17:56:15 回复
咨询我
安置协议签了通常不可随意作废,因其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签字生效后对双方都有法律约束力。
不过,存在几种特殊情况会使安置协议可能被认定无效或可撤销进而“作废”。
1. 协议存在重大误解,像对安置面积、补偿标准等关键内容认识错误,导致意思表示不真实。
2. 一方通过欺诈、胁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让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愿的状况下订立协议。
3. 协议内容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损害国家、集体或他人合法权益 。
若要确认协议能否作废,可采取如下措施:提供协议具体内容以及签订时的详细情况,交由专业人员审查,判断是否符合上述可认定无效或可撤销的法定情形,以此来确定协议的有效性。
2025-02-19 16:08: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