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一)及时主动联系执行取保候审的公安机关,向其表明取保候审期限已满,要求尽快办理解除手续。
(二)在与公安机关沟通时,保留好相关的沟通记录,比如通话录音、聊天记录等,以防后续有需要。
(三)密切关注案件动态,若之后出现新情况,比如收到相关通知等,要冷静应对,必要时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十二个月,监视居住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在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间,不得中断对案件的侦查、起诉和审理。对于发现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期限届满的,应当及时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解除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应当及时通知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人和有关单位 。
2025-02-19 15:39:04 回复
咨询我
取保候审最长期限是十二个月。要是期限到了,案子还没办完,还得接着侦查、审查起诉,就得变更措施或者解除取保。
要是取保一年到期,检察院没起诉,按规定,执行的公安机关得赶紧解除,并通知被取保人和相关单位。可以主动联系执行机关办理解除手续。
解除后,没新证据显示涉嫌犯罪,通常不会再追刑责。但有新证据指向犯罪,可能重新启动刑事程序。当下要督促执行机关依规办理解除手续,维护自身权益 。
2025-02-19 14:37:05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取保候审期限最长十二个月,到期检察院未起诉,执行机关应及时解除,后续有无新证据情况不同。
法律解析: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取保候审的期限上限就是十二个月。当期限届满而案件还未办结,按照要求应当变更强制措施或者解除取保候审。要是取保候审满一年,检察院却没有起诉,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有义务及时解除取保候审,同时通知被取保候审人和有关单位。当事人此时可以主动联系执行机关,促使其尽快办理解除手续。解除之后,如果没有新证据指向涉嫌犯罪,通常不会再被追究刑事责任;但要是出现新证据能证明犯罪事实,刑事程序就可能重新开启。所以当下要先推动执行机关依规办理解除手续,维护自身权益。要是对这方面法律问题还有疑问,欢迎随时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
2025-02-19 13:27:31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取保候审有明确的期限限制,最长为十二个月。当这个期限届满时,若案件还未办结,依据法律规定,相关部门要做出变更强制措施或者解除取保候审的决定。
(2)若取保候审满一年,检察院却没有提起起诉,执行的公安机关有义务及时解除取保候审,并且要通知被取保候审人和有关单位。
(3)被取保候审人在此种情况下,拥有主动联系执行机关,要求其办理相关解除手续的权利。
(4)解除取保候审后,若无新证据指向犯罪,通常不会再被追究刑事责任。不过,一旦出现新证据证明犯罪事实,刑事程序仍可能重新开启。
提醒:
取保候审到期,应及时督促执行机关办理解除手续。若后续生活中出现新情况,建议咨询专业法律意见。
2025-02-19 13:14:24 回复
咨询我
取保候审期限最长是十二个月。期满时案件若未办结,需继续侦查、审查起诉的,应变更措施或解除取保候审。
具体来说,若取保候审一年到期且检察院未起诉,按法律,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及时解除取保候审并通知被取保人和有关单位。被取保人可主动联系执行机关要求办理解除手续。解除后,若无新证据显示涉嫌犯罪,通常不再追究刑事责任;若有新证据指向犯罪事实,仍可能重启刑事程序。
建议如下:
1. 主动与执行机关沟通,积极督促其依规办理解除取保候审手续,确保自身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2. 保留与执行机关沟通的相关记录,以备后续可能的需要。
3. 即使解除取保候审,日常行为也要遵守法律法规,不可心存侥幸。
2025-02-19 11:44: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