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劳动者辞职且办完离职手续后,用人单位应支付工伤一次性就业补助金,这是对工伤职工就业困难的法定补偿。
1. 用人单位拒绝支付时,职工首先可尝试与单位协商,通过友好沟通争取解决问题,既能高效解决纠纷,又能维持与单位的良好关系。
2. 若协商不成,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职工要准备好工伤认定决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等证据,清晰证明自身符合领取条件。
3. 需注意仲裁时效为一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职工要牢记时效,避免逾期导致权益受损,及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5-02-17 13:33:02 回复
咨询我
(一)若劳动者辞职且办完离职手续后,用人单位应按规定支付工伤一次性就业补助金。这是对工伤职工就业困难的合理补偿,职工有权依法要求用人单位履行支付义务。
(二)若用人单位拒绝支付,职工首先可尝试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通过友好沟通,向用人单位说明相关法律规定以及自身符合领取条件的情况,争取协商达成一致,让用人单位支付补助金。
(三)若协商不成,职工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申请。在此过程中,要准备好相关证据,比如工伤认定决定书,它能证明职工所受伤害属于工伤;劳动能力鉴定结论,能表明职工因工伤导致的劳动能力受损情况等,以此证明自己符合领取一次性就业补助金的条件。
(四)职工还需注意仲裁时效问题,仲裁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开始计算。所以职工要关注时间节点,及时行使自己的权利,避免因超过时效而使自身权益受损。
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经工伤职工本人提出,该职工可以与用人单位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或者职工本人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伤残就业补助金。
2025-02-17 12:36:59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一般情况下,劳动者辞职并办理完离职手续后,用人单位应支付工伤一次性就业补助金,若拒绝支付,工伤职工可先协商,协商不成可申请仲裁,且要注意仲裁时效为一年。
法律解析:
1、工伤一次性就业补助金是对工伤职工就业困难的补偿,在劳动者辞职并办完离职手续后,用人单位依法应当支付。这是保障工伤职工权益的重要规定。
2、若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协商是首选的解决方式,既能高效解决问题,又有利于维持双方关系。若协商不成,申请仲裁是有效的法律途径。
3、在仲裁时,职工需提供工伤认定决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等证据,证明自身符合领取条件,证据充分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4、仲裁时效为一年,从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职工务必关注时效,避免因超期而权益受损。
若你对工伤一次性就业补助金相关问题还有疑惑,建议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5-02-17 11:53:36 回复
咨询我
1. 当劳动者辞职且完成离职手续后,用人单位就得把工伤一次性就业补助金给劳动者。这是合理且符合规定的,它其实是对工伤职工就业难的一种补偿方式。
2. 要是用人单位耍赖不给,工伤职工可以先试着和单位好好商量解决。若商量不通,那就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3. 仲裁时,职工得准备好工伤认定决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结论这类能证明自己有资格领补助金的证据。
4. 还有个重要的点,仲裁时效是一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那天开始算。职工可别疏忽了时效,不然权益就可能受损。
2025-02-17 11:38:01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 支付义务:劳动者辞职且办完离职手续后,用人单位有支付工伤一次性就业补助金的义务,这是对工伤职工就业困难的法定补偿。
2. 解决途径:若用人单位拒绝支付,首先职工可尝试与单位协商,争取和平解决纠纷。
3. 仲裁要点:协商不成时,可申请仲裁。仲裁时职工要准备好工伤认定决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等关键证据,证明自身符合领取条件。
4. 时效规定:仲裁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晓或应当知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职工需严格关注时效,避免因超期而权益受损。
提醒:
职工在遇到用人单位拒绝支付补助金时,要及时采取措施,注意收集和保留相关证据,若案情复杂,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进一步分析。
2025-02-17 10:35: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