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1. 赠与行为认定较为复杂,难以单纯从金额来判定。在日常生活中,多种情形下的金额给付可认定为赠与。
具有明确赠与意思表示的金额给付无疑属于赠与,如一方明确表示“这钱给你,不用还” 。
在特殊节日或纪念日基于情感表达给予的红包,若无其他约定,也倾向认定为赠与,像情人节、生日等发的520、1314等特殊金额红包。
长辈对晚辈给予用于生活、学习等且表明是无偿的费用,同样属于赠与范畴。
2. 若金额给付附条件或有借贷等其他法律关系意思表示,就不属于赠与。面对此类情况,解决措施和建议如下:
双方在涉及金额往来时,尽量明确约定性质,最好通过书面等形式固定,避免日后产生争议。
一旦出现纠纷,要注重证据收集。双方都应保留好聊天记录、转账备注等相关证据,以便在需要时,能让法院结合具体情形,依据证据作出准确判断 。
2025-02-15 13:45:01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赠与的核心在于一方无偿给予财产,另一方接受。金额上无固定标准判断是否为赠与,关键看行为背后的真实意图。
(2)明确表达赠与意思的金额给付,无疑属于赠与。这是基于双方清晰的意思表示,形成了赠与的法律关系。
(3)特殊节日或纪念日给予的特殊金额红包,在无其他约定时被认定为赠与。这是考虑到节日氛围和情感表达因素。
(4)长辈对晚辈无偿给予生活学习费用属于赠与,体现了亲情关怀下的财产给予。
(5)若金额给付存在附条件或其他法律关系意思表示,需全面审查证据和具体情况来判断性质。
提醒:
涉及金额给付时,要留意是否明确表达赠与意思;保存好相关聊天记录等证据,以便在有争议时确定金额性质 。
2025-02-15 12:53:18 回复
咨询我
(一)要明确赠与行为,最好在给予财产时就有清晰的书面或口头表示,如写个赠与声明或录音说明“这是无偿给你的,不用还”。
(二)在特殊节日发红包表达情感时,想确保是赠与性质,不要附带其他条件或暗示有其他关系。
(三)长辈给晚辈费用作为赠与,也可以通过文字记录等方式保留赠与的证据。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五十七条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 这表明只要符合一方无偿给予、另一方接受这两个条件,就构成赠与合同关系 。
2025-02-15 11:45:45 回复
咨询我
首先,赠与就是一方把自己财产白给另一方,对方乐意接受。从金额上,很难单靠数字判断哪些算赠与。
其次,生活里明确说送钱不用还的,这肯定是赠与。特殊日子为表达情感发的红包,没别的约定,也算赠与,像特殊金额红包。长辈给晚辈生活学习费,表明不要还的,同样是赠与。
最后,要是给钱有条件或有借贷等意思,就不是赠与,得结合情况和证据判断 。
2025-02-15 10:12:23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赠与行为是否成立不能单纯以金额判断,多种情形下的金额给付可能被认定为赠与,但附条件或有其他法律关系意思表示的不属于赠与。
法律解析:
在法律上,赠与的认定并非仅看金额。日常生活中明确表达赠与意图的金额给付,比如直白表示“不用还”的,符合赠与特征。特殊节日或纪念日基于情感发的特殊金额红包,像情人节的520、生日的1314等,若无额外约定,一般按赠与处理。长辈对晚辈明确无偿给予的生活学习费用同样属于赠与。不过,要是金额给付附带条件,或者存在借贷等其他法律关系的意思表示,就不能简单认定为赠与。具体情况需依据实际情形和双方提供的证据综合判定。如果对某笔金额给付是否属于赠与存在疑问,建议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
2025-02-15 09:35: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