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咨询 > 湖南法律咨询 > 娄底法律咨询 > 娄底刑事自诉法律咨询 > 重婚罪如何构成犯罪行为的标准
包同贺律师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江苏苏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具有证券从业资格,企业高级法律顾问,企业合规师,累计为多个国企代理案件数十亿

15052099995

找律师

18万律师在线服务

问律师

咨询身边的法律专家

查知识

更多更全的法律资讯

重婚罪如何构成犯罪行为的标准

孙** 湖南-娄底 刑事自诉咨询 2025.02.15 04:11:18 412人阅读

重婚罪如何构成犯罪行为的标准

提示: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律师回复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帮助,请咨询律师。 我也要问
其他人都在看:
娄底律师 刑事辩护律师 娄底刑事辩护律师 更多律师>
咨询我

结论:
满足特定犯罪主体、主观故意及特定客观行为等条件即构成重婚罪,可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法律解析:
重婚罪的犯罪主体包含有配偶者以及明知他人有配偶还与之结婚的人。主观上必须是故意,清楚自己有配偶还与他人结婚,或明知对方有配偶仍与其结婚。客观行为存在两种形式,法律上的重婚是有配偶者再与他人登记结婚;事实上的重婚是虽未登记结婚,但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像对外以夫妻相称、共同生活生育子女、参与社会活动被公众当作夫妻等情况。当这些主客观要件都符合时,就构成了重婚罪。法律对重婚行为持否定态度,旨在维护婚姻关系的稳定与合法。要是你对重婚罪相关法律问题还有疑问,或者遇到类似法律困扰,欢迎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  

2025-02-15 08:45:01 回复
咨询我

重婚罪的构成标准有明确界定。犯罪主体涵盖有配偶者以及明知他人有配偶却与之结婚的人。主观方面要求是故意,即清楚自身有配偶仍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对方有配偶还与其结婚 。

客观行为存在两种情形。其一为法律上的重婚,即有配偶者又与他人登记结婚;其二是事实上的重婚,虽未登记结婚,但与他人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形成事实婚姻关系,比如对外以夫妻相称,共同生活、生育子女、参与社会活动且被公众认定为夫妻等。

为避免重婚行为发生及准确认定重婚罪,建议:一是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升民众对重婚罪的认知和法律意识;二是婚姻登记部门严格审查婚姻登记信息,避免重复登记;三是对于涉嫌重婚行为,相关部门及时介入调查,依法处理,以维护婚姻制度的严肃性和法律权威。  

2025-02-15 07:26:28 回复
咨询我

    重婚罪的构成涉及几个关键部分。犯罪主体包含两类人,有配偶还去结婚的,以及明知道对方有配偶还与其结婚的。
  主观上得是故意,清楚自己或对方有配偶,却还要结婚。
  客观行为有两种。一是有配偶又去登记结婚,这是法律层面的重婚;二是没登记,却以夫妻名义一起生活,像对外以夫妻相称等,这是事实重婚。满足这些就构成重婚罪,会面临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2025-02-15 05:57:58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犯罪主体明确,有配偶者在已有婚姻关系存续时又涉足新婚姻,以及明知对方有配偶却与之结婚的人,都在重婚罪主体范畴。这两类人破坏了正常婚姻秩序。
(2)主观故意是重要因素。无论是已有配偶者故意再结婚,还是明知他人有配偶仍与之结婚,这种主观恶意违背了婚姻的忠诚原则。
(3)客观行为方面,法律上的重婚通过再次登记结婚实现,而事实上的重婚则是未登记却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形成了具有夫妻实质的关系。

提醒:
要注意避免陷入重婚行为,婚姻关系中应保持忠诚。若对自身行为是否构成重婚存疑,建议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2025-02-15 05:36:33 回复
咨询我

(一)如果要判断是否构成重婚罪,首先看主体。要留意对方是否已有配偶,或者自己在知晓对方有配偶的情况下还与之有相关行为。
(二)接着关注主观方面。查看其行为是否故意,有没有明知自身或对方有配偶还进行结婚相关行为。
(三)最后看客观行为。有没有去登记结婚,或者没登记但以夫妻名义共同生活。比如对外以夫妻自称,共同生活、生育子女等被公众认为是夫妻的情况。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2025-02-15 04:41:12 回复

对于这个问题,解答如下, 第三类是《刑法》第289条,指的是《刑法》 第二百六十九条规定:“犯盗窃,按故意伤害罪、故意罪的规定定罪处罚,以抢劫罪定罪处罚; 第二类是《刑法》第269条,犯盗窃、诈骗、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携带凶器抢夺的。抢劫罪的暴力,是指对被害人的身体施以打击或强制,转化型抢劫罪包括三类: 第一类是《刑法》第267条第2款规定,按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即抢劫罪)的规定定罪处罚。”但是实际上,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以抢劫罪论处抢劫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财物的所有人、保管人当场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将公私财物抢走的行为,聚众“、致人伤残。所谓暴力,是指行为人对被害人的身体实行打击或者强制。毁坏或者抢走公私财物的,借以排除被害人的反抗,从而劫取他人财物的行为。我们常说的转化型抢劫、抢夺罪、死亡的,除判令退赔外,对首要分子,依照抢劫罪定罪的规定定罪处罚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
1.行为人所实施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必须客观地引发了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加重结果,也即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至于基本犯是否必须为结果犯,在我国刑法理论上存在争论。有学者认为,只有基本犯是结果犯,才能成立结果加重犯有学者则认为,在基本犯为危险犯的场合,也可以成立结果加重犯。后种观点处于通说的地位。例如,在非法拘禁致人重伤、死亡的场合,并不需求非法拘禁行为先成立结果犯。
2.基本犯罪构成要件以外的重结果或者加重结果,必须通过刑法明文规定的方式,成为依附于基本犯罪构成要件而存在的特定犯罪的有机组成部分。
3.行为对于实施的基本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及其所引发的加重结果均有犯意。关于罪过的表现形式,我国刑法理论上颇多争议。
首先,关于基本犯罪行为的罪过形式,多数学者认为只能是故意犯有的则认为,也可以是过失犯。从立法上看,我国刑法典中的结果加重犯,其基本犯罪既可以是故意犯,也可以是过失犯。
其次,关于行为人对加重结果所持的罪过心理,在我国刑法理论界亦有不同主张:有的认为,只能出于过失有的则认为,既可以基于过失,也可以基于故意。我国刑法理论通行认为,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结果加重犯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基本犯为故意,对加重的结果也是故意,如刑法第263条第(五)项规定的抢劫致人死亡案件中,抢劫行为是出于故意,致人死亡也可以是故意。二是基本犯是故意的,对加重的结果则出于过失,如刑法第236条第3款第(五)项规定的致人死亡的案件中,行为是出于故意的,对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则是出于过失。三是基本犯是过失,对加重的结果也是出于过失,如刑法第136条规定的违反危险品管理规定肇事罪,后果严重的基本犯是过失,后果特别严重也是出于过失。

根据你的问题解答如下, 一、结果加重犯的成立条件 1.行为人实施基本犯罪行为,造成了加重结果,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 (1)原则上结果加重犯应是对基本犯罪行为对象造成加重结果,但发生事实认识错误的情形不影响判断。 (2)加重结果是基本犯罪行为直接导致的在程度与性质上重于基本犯罪结果的结果。一方面,必须是基本犯罪行为导致加重结果;另一方面,必须是和基本犯罪结果在性质上相关联,并在程度上更严重。如果不是基本犯罪行为导致,也与基本犯罪结果没有关联,难以认定结果加重犯。 (3)基本犯罪行为与加重结果之间具有直接因果关系。 致死类型的结果加重犯要求基本犯罪行为有导致加重结果的危险性。如果是之后其他行 为或者其他因素导致基本行为与加重结果缺乏直接性关联的,不成立结果加重犯。 2.行为人对基本犯罪具有故意或者过失,对加重结果至少有过失。 3.刑法就发生加重结果加重了法定刑。 由于刑法对结果加重犯规定了加重的法定刑,故对结果加重犯只能认定为一个犯罪,并且根据加重的法定刑量刑,而不能以数罪论处。遗弃罪没有结果加重犯。 二、结果加重犯的种类 结果加重犯的种类主要包括以下两种情形: (一)由于犯罪结果加重,因而刑法规定加重刑罚。如刑法第143条第2款对故意伤害罪致人重伤和致人死亡的处罚,就是这种情况。 (二)犯罪结果又触犯了其他罪名,因而刑法规定加重刑罚。如刑法第139条第2款对犯罪致人重伤、死亡的处罚;刑法第150条对犯抢劫罪致人重伤、死亡的处罚;刑法第179条对犯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罪引起被害人死亡的处罚;刑法第182条对虐待罪引起被害人重伤、死亡的处罚。都是这种情况。结果加重犯,由于刑法对其犯罪结果,所引起对社会的严重危害性,作了加重刑罚的规定,因此不适用数罪并罚的原则,而是依照刑法相应的条款的量刑幅度处罚。

没有解决问题?一分钟提问,更多律师提供解答! 立即咨询
优质咨询 热门知识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律师认证

律师三重认证,为您找到更真实、更可靠的律师!

点击查看
律师诊断

免费享受最专业的问题诊断分析方案!

免费体验
  • 用户 ****评价孟凡永律师:

    谢谢孟律师解答,感谢

    综合评分:5 江苏-徐州
  • 用户 ****评价徐正杨律师:

    专业

    综合评分:5 江苏-南京
  • 用户 ****评价王兆阳律师:

    真实可靠

    综合评分:5 江苏-南京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2

耐心等

律师在休息时间解答,请耐心等待

3

巧咨询

还有疑问?及时追问律师回复

立即咨询

想获取更多刑事辩护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