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职工受伤后需先明确是否属于工伤。若是工伤,有相应规定保障职工权益及规范用人单位行为:
1. 停工留薪期规定: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12个月,伤情严重或特殊可适当延长,不过要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此期间职工可不上班。
2. 用人单位支付义务: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需按原工资福利待遇按月支付职工工资。
3. 期满后处理方式:停工留薪期满,用人单位应通知职工返岗,职工无合理理由拒绝返岗,单位可按规章制度处理,如警告、扣发工资等,但不能违法。涉及解除劳动合同等,要严格依法进行。
建议用人单位和职工都要熟悉相关法规,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2025-02-12 17:21:01 回复
咨询我
(一)确定职工的伤是否属于工伤是关键。一般可以参考以下情形判断: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的;患职业病的;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等。
(二)如果确定是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有权不上班。停工留薪期通常不超过12个月,要是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后,可以适当延长。
(三)停工留薪期间,用人单位要按照职工原来的工资福利待遇,按月支付给职工。
(四)当停工留薪期已满,职工还不上班时,用人单位应当通知职工返岗工作。若职工拒绝返岗且没有合理理由(例如仍未康复需要进一步治疗并经医疗机构证明等),用人单位可以依据单位的规章制度来处理,像给予警告、扣发工资等,但不能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五)如果涉及到解除劳动合同等情况,必须严格依照法律程序进行。
法律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2025-02-12 16:14:41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职工伤若属工伤,停工留薪期内可不上班,此期限一般不超12个月,特殊可延长且需经确认;期间用人单位应按原待遇付薪。期满职工无合理理由不上班,单位可按规处理,但不能违法,涉及解除合同要依法进行。
法律解析:
1、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有不上班的权利,这是保障职工在受伤治疗期间的权益。停工留薪期有时间限制,通常不超12个月,特殊情况延长需经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
2、停工留薪期内用人单位需按原工资福利待遇按月支付工资,以保障职工生活及权益。
3、期满后职工无合理理由拒绝返岗,单位可按规章制度处理,如警告、扣发工资等,但不能违反法律法规。涉及解除劳动合同等,需严格按法律程序,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若对工伤认定、停工留薪期相关问题存在疑惑,建议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5-02-12 15:25:52 回复
咨询我
关于职工工伤及停工相关事宜,可分以下几点阐述:
1. 明确职工所受伤害是否为工伤至关重要。若认定为工伤,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可不上班,此期限通常不超12个月,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时可适当延长,不过需经设区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
2. 停工留薪期间,用人单位需按原工资福利待遇按月给职工发薪。
3. 停工留薪期满,职工若仍不上班,用人单位可通知其返岗。若职工无故拒绝,单位可按规章制度处理,如警告、扣薪等,但不能违法。涉及解除劳动合同等,须严格依法行事。
2025-02-12 14:01:46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 工伤认定是关键。只有确定职工的伤属于工伤,后续相关权益保障才得以依据《工伤保险条例》展开。
2. 停工留薪期有规定。一般不超12个月,特殊情况可延长,但需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期间用人单位要按原待遇付薪。
3. 期满后职工不上班的处理。用人单位应先通知返岗,若职工无合理理由拒绝,可依规处理,但不能违法。涉及解除劳动合同等,要严格依法进行。
提醒:
用人单位和职工都应明确各自权利义务,遇到复杂情况,建议咨询专业人士进一步分析。
2025-02-12 13:09: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