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咨询 > 重庆法律咨询 > 渝北区法律咨询 > 渝北区受理范围法律咨询 > 去法院起诉一共需要多少钱

去法院起诉一共需要多少钱

石** 重庆-渝北区 受理范围咨询 2025.02.12 05:52:06 347人阅读

去法院起诉一共需要多少钱

提示:法律咨询具有特殊性,律师回复仅供参考,如需更多帮助,请咨询律师。 我也要问
其他人都在看:
渝北区律师 诉讼仲裁律师 渝北区诉讼仲裁律师 更多律师>
咨询我

(一)对于财产案件,如果要起诉,先明确诉讼请求的金额或价额,对照相应分段比例计算。比如诉讼请求是 15 万元,1 万元交 50 元,1 万到 10 万部分(9 万)按 2.5%即 2250 元,10 万到 15 万部分(5 万)按 2%即 1000 元,总共诉讼费就是 50 + 2250 + 1000 元。

(二)非财产案件,离婚案件要先看是否涉及财产分割及财产总额。侵害姓名权等案件按规定范围交纳。

(三)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根据有无争议金额或价额来确定费用。

(四)劳动争议案件每件固定 10 元 。

法律依据:
《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案件受理费分别按照下列标准交纳:
(一)财产案件根据诉讼请求的金额或者价额,按照比例分段累计交纳;
(二)非财产案件按照不同类型分别规定交纳标准;
(三)知识产权民事案件,没有争议金额或者价额的,每件交纳 500 元至 1000 元;有争议金额或者价额的,按照财产案件的标准交纳;
(四)劳动争议案件每件交纳 10 元。  

2025-02-12 09:27:03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诉讼费因案件类型和标的额不同而有差异。财产案件按金额或价额分段累计交纳,金额越高,比例不同,这种方式考虑了案件复杂程度和涉及财产规模。
(2)非财产案件收费各有标准,像离婚案件,不涉及大额财产分割时收费相对固定,涉及大额财产分割则需额外计算。侵害人身权利案件收费也有特定范围。
(3)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区分有无争议金额或价额来收费,有争议金额的依财产案件标准,保障了知识产权纠纷合理计费。
(4)劳动争议案件每件仅收10元,体现对劳动者维权成本的考虑。
(5)申请财产保全等情况会产生额外费用,增加了诉讼成本的复杂性。

提醒:
起诉前先明确案件类型和标的额,准确计算诉讼费。涉及特殊情况如财产保全,提前了解可能产生的费用。不同案情有不同收费,必要时咨询律师。

2025-02-12 07:46:53 回复
咨询我

起诉费用即诉讼费,其数额的确依案件类型和标的额而定。

1. 财产案件按诉讼请求金额或价额分段累计交纳,这样的设置合理考量了涉案财产规模与司法资源投入的关系。比如小额案件收费低,大额案件依比例递增收费,保障司法公平与资源合理利用。
解决措施:当事人可先明确诉讼请求金额,依据分段标准自行初步计算费用。

2. 非财产案件收费因性质不同而异。离婚案件兼顾基本诉讼成本与财产分割情况收费;侵害人格权案件收费相对固定,反映此类案件共性成本。
解决措施:当事人在起诉前要充分了解自身案件所属类别及对应收费标准。

3. 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区分有无争议金额或价额收费,有争议按财产案件标准,合理匹配司法程序复杂程度与收费。
解决措施:明确知识产权案件是否存在争议金额或价额,准确计算。

4. 劳动争议案件每件仅收10元,体现对劳动者维权的支持。
解决措施:劳动者遇到纠纷依法起诉时,不必因过高诉讼费而却步。

5. 存在申请财产保全等情况会产生其他费用。
解决措施:当事人应提前向法院咨询可能产生的额外费用项目及标准 。  

2025-02-12 07:29:24 回复
咨询我

结论:
起诉费用即诉讼费,数额依案件类型和标的额而定,不同案件收费标准有别,可能还存在其他费用。
法律解析:
诉讼费的收取有着明确规定。财产案件按诉讼请求金额或价额分段累计交纳,金额不同比例不同,能精准对应收取。非财产案件中,离婚案件、侵害姓名权等案件收费各有标准。知识产权民事案件分有无争议金额或价额两种情况收费。劳动争议案件则每件固定交纳10元。此外,申请财产保全等情况会产生额外费用。了解这些标准,能让大家清晰知晓打官司要付出的成本。诉讼费的计算关乎当事人权益,如果对诉讼费计算方式、具体数额等还有疑问,建议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便准确把握,合理规划维权路径。  

2025-02-12 06:33:20 回复
咨询我

    起诉费用就是诉讼费,它的多少要看案件类型和涉及的金额。
  财产案件按请求金额分段累计交,像不超 1 万的,每件 50 元。

    非财产案件收费有别。离婚案每件 50 到 300 元,财产分割超 20 万的部分按 0.5%交;侵害姓名权等每件 100 到 500 元。

    知识产权民事案,无争议金额的每件 500 到 1000 元,有争议的按财产案标准交。

    劳动争议案每件 10 元。

  要是申请财产保全等,还可能有其他费用,得依案件情况算清诉讼费。

2025-02-12 06:17:03 回复

您好,针对您的是按份共有还是共同共有?问题解答如下, 按份共有,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按照各自的份额分别对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共同共有,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根据某种共有关系而对某项财产不分份额地共同享有权利并承担义务的一种共有关系。共同共有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共同财产。
最高院的这一司法解释没能解决问题,因为它只提到了按照一般共有原则处理,而一般共有原则到底是共同共有还是按份共有,并没有提及。
但是最高院关于适用新婚姻法的司法解释规定: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当事人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按共同共有处理。但有证据证明为当事人一方所有的除外。这一规定虽没有直接规定同居期间产生的问题如何解决,但是对于认定同居期间财产的性质还是有参考价值的。虽然双方并没有办理结婚登记手续,法律上也没有承认他们的事实婚姻关系,但是对于双方当事人来讲,他们在购置、处分财产的时候确实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并且周围人也都认为他们是夫妻关系,所以认定同居期间的财产由两人共同共有。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十五条
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当事人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按共同共有处理。但有证据证明为当事人一方所有的除外。

您好,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解答是, 【法律意见】】
婚前买房,婚后加名字,就属于夫妻共同财产,没有按份共有这种说法。
【法律依据】
《婚姻法》第十七条 【夫妻共有财产】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资、奖金
(二)生产、经营的收益
(三)知识产权的收益
(四)继承或赠与所得的财产,但本法第十八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
(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夫妻对共同所有的财产,有平等的处理权。

解答如下, 第八章关于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的规定,只是在第96条关于共有物的管理,第100条关于共有物的分割这两个问题上,没有区分共有的不同形态而做出共通的规定,而在其他问题上,都对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设置了不同的规则。不仅如此,《物权法》中关于共同共有的规定,绝大多数都非常笼统、抽象。例如第95条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共同享有所有权;第98条规定,共同共有人对共有物的管理费用以及其他负担,共同负担;第102条规定,共同共有人对于共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产生的债务,在对内关系上,共同享有债权、承担债务。这些规定只限于指出“共同”而已,它们要得到具体的适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导致共同共有现象产生的,存在于共有人之间的“共同关系”,而我国民商事法律所规定的共同关系的类型和法律结构,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基于不同的共同关系而形成的共同共有,其“共同”的法律内涵其实区别甚大。举例来说,在采用法定的夫妻共同财产制的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积累的财产,属于夫妻双方共同共有。根据《婚姻法》第17条的规定,夫妻二人是在一种完全平等(均等)的意义上,“共同”享有这些财产。但如果是两个自然人组成合伙,并且双方的出资份额并不均等,一方出资是另外一方的两倍,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合伙财产,虽然在抽象的层面上也由合伙人“共同”享有,但合伙人对合伙财产的“共同享有”,与上面提到的夫妻对婚后财产的“共同享有”,其内涵是不同的。在合伙的情形中,合伙人不同的出资份额,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合伙人的利润分配、亏损负担和费用负担等。[1]这表明,《物权法》第95条、第98条和第102条关于共同共有的规定,必须要结合其他法律关于共同关系的具体类型的法律规定,才可以得到实际的适用。既然如此,是否可以断言《物权法》所采用的这种将按份共有与共同共有综合起来予以规定的体例,是一种完全失败的做法在笔者看来,这样的结论过于绝对。问题的关键在于,必须合理地界定《物权法》关于共同共有的规定的适用范围。对比《物权法》立法过程中前后不同版本的草案中关于共有的规定,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变化:最后正式通过的法律文本,对共有制度的调整范围的表述与先前的表述存在差别。在最初的草案中,有这样的界定:“共有是指两个以上的单位、个人对一项财产共同享有所有权。”[2]这样的界定毫无疑问来自于《民法通则》第78条的规定。但是,在最后几次草案审议稿以及最终的立法文本中,这样的表述被抛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不动产或者动产可以由两个以上单位、个人共有”(《物权法》第93条).前后相比,最重要的变化是,先前将共有的客体界定为“财产”,最后立法上则将共有的客体限定于不动产与动产,也就是“物”。如果说在《民法通则》的时代,由于意识形态的考虑,不采用物的概念,而采用财产的概念,因此在条文表述上是用财产还是物,并没有实际区别,但在20多年后,在理论和实务上已经将“物”的概念与“财产”的概念严格区分的情况下,[3]立法上关于共有的界定,弃先前的“财产”而选用“物”,这决不是偶然的。《物权法》第93条的规范目的,就是将这一法律中关于共有规范的适用范围限定于物权。这种限定的目的,在一方面是为了与《物权法》设定的调整范围相吻合。《物权法》在第1条、第2条明确规定,该法主要是规范“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在另外一个方面,该条将不属于物权领域的权利共同现象,排除在自己的适用范围之外。基于对第93条的这一理解,就可以界定《物权法》中关于共同共有的规定,与其他民事法律中所规定的,基于共同关系而产生的财产共同现象之间的关系。如果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基于法律的规定,或者约定,形成一个共同关系,例如家庭共同体、夫妻共同体、合伙共同体、继承人共同体等,构成这个共同体的财产的,可能包括各种性质的权利,所有权、他物权、知识产权、债权、股权等,这些权利都将受到形成和维持该共同体存续的,其成员之间的法律上的共同关系的约束,而成为这个共同体的所有成员的“共同财产”。[4]但需要注意的是,用严格的法律术语来表述,这些成员并不针对这些财产,形成一种共同共有的关系。这是因为,根据《物权法》第93条的界定,共有的客体只能是所有权,以及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在准用的意义上,根据《物权法》第105条)。只有共同关系人的形成的共同财产中包括了物权的时候,针对这些物权,参与共同关系的成员之间才形成为《物权法》所调整的“共同共有”关系。因此,《物权法》中关于共同共有的规定,并不构成调整基于共同关系而产生的共同财产现象的一般性的法律,毋宁说,它只涉及共同财产中与物权有关的问题。具体来说,《物权法》中关于共同共有的规定,只调整夫妻共同财产、合伙人的共同财产、家庭共同财产、数个继承人共同继承遗产的问题中,涉及物权的内容。对于属于共同财产中的其他类型的权利共同现象,例如共同债权,则由债法上的相应的制度去规范。[5]与《物权法》的这一界定联系,先前的一些法律条文中相应的表述,都有必要进行限制性的解释。例如,《担保法》司法解释第54条有这样的表述:“按份共有人以其共有财产中享有的份额设定抵押的,抵押有效。共同共有人以其共有财产设定抵押,未经其他共有人的同意,抵押无效。但是,其他共有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而未提出异议的视为同意,抵押有效。”该条规定中提到的处于按份共有或者共同共有之下的“财产”,应该就是“物”。同样的,《婚姻法》司法解释(一),第15条规定:“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的婚姻,当事人同居期间所得的财产,按共同共有处理。但有证据证明为当事人一方所有的除外。”这里所提到的“按共同共有处理”,应该理解为是“视为共同财产”,只是对共同财产中的物,在当事人之间成立“共同共有”。

没有解决问题?一分钟提问,更多律师提供解答! 立即咨询
追偿权的诉讼时效
25680人阅读

今天小编为您介绍追偿权的诉讼时效的有关知识,法律中对于追偿权究竟是如何定义的呢,那么担保人追偿权诉讼时效是多久,追偿权的诉讼时效期间是多久呢,交通事故追偿权的诉讼时效规定是怎样的呢,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快来了解一下吧!

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
23950人阅读

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为大家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制度,今天来为大家介绍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条例的知识,那么规章制定程序条例是什么,行政法规有哪些,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更多知识快来了解一下吧,希望这些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诉讼费用多少
11065人阅读

有很多纠纷我们都不能私下解决,这时候就需要用诉讼的方法,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诉讼费用相关的知识,律图诉讼费用多少百科栏目,为你介绍诉讼费用多少相关内容,来了解一下吧!

诉讼费用包括
89725人阅读

现在人们发生纠纷,在私下调解无果的情况下,诉讼方式也是一种选择,当然也欢迎大家在律图平台进行律师咨询,律图诉讼费用包括百科栏目,为你介绍诉讼费用相关知识,来了解一下吧!

劳动仲裁的申请书
15774人阅读

生活中有一些纠纷,我们无法进行私下调解,或者私下调解双方不能达成协议,这时候就可以选择仲裁,其中劳动纠纷申请仲裁较为常见,那么劳动仲裁申请书要怎么写呢,快和小编来了解一下吧!

优质咨询 热门知识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律师认证

律师三重认证,为您找到更真实、更可靠的律师!

点击查看
律师诊断

免费享受最专业的问题诊断分析方案!

免费体验
  • 用户 ****评价孟凡永律师:

    谢谢孟律师解答,感谢

    综合评分:5 江苏-徐州
  • 用户 ****评价徐正杨律师:

    专业

    综合评分:5 江苏-南京
  • 用户 ****评价王兆阳律师:

    真实可靠

    综合评分:5 江苏-南京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2

耐心等

律师在休息时间解答,请耐心等待

3

巧咨询

还有疑问?及时追问律师回复

立即咨询

想获取更多诉讼仲裁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