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结论:
有劳务合同一般不可以去劳动仲裁,需通过民事途径解决劳务合同纠纷。
法律解析:
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存在本质区别。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受劳动法律法规调整。当出现工资支付、加班费用、解除劳动关系补偿等基于劳动合同产生的劳动争议时,可通过劳动仲裁解决。而劳务合同是平等主体间就劳务和报酬等事项达成的协议,受民事法律法规调整。若因劳务合同产生纠纷,应按民事纠纷解决途径处理,如协商、调解、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等,不能申请劳动仲裁。在实际生活中,准确判断合同性质至关重要。若对合同性质的认定存在困惑,或者不清楚该通过何种途径解决相关纠纷,建议及时向专业律师咨询,以便有效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5-01-31 14:15:00 回复
咨询我
1. 劳务合同通常不能进行劳动仲裁,其与劳动合同存在本质差异。
劳务合同体现的是平等主体间关于劳务及报酬等的约定,受民事法规调整。若产生纠纷,需通过协商、调解或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等民事途径解决。
2. 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受劳动法规调整。
因劳动合同引发的工资、加班、解除劳动关系补偿等争议,可借助劳动仲裁来处理。
3. 判定能否劳动仲裁,关键看合同性质,劳务合同纠纷走民事途径。
2025-01-31 12:20:25 回复
咨询我
有劳务合同通常不能去劳动仲裁,这是由劳务合同与劳动合同的本质差异决定的。
1. 劳动合同性质及纠纷解决方式
劳动合同是确立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受劳动法律法规规制。因劳动合同引发的争议,如工资支付、加班费用、解除劳动关系补偿等纠纷,可通过劳动仲裁来解决。这是因为劳动仲裁旨在专门处理劳动关系中的争议,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2. 劳务合同性质及纠纷解决途径
劳务合同是平等主体间关于提供劳务和支付报酬等事项的协议,受民事法律法规调整。当双方因劳务合同产生纠纷时,应按民事纠纷解决途径处理,像协商、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等,而不适用劳动仲裁。
建议在签订合同前,仔细明确合同性质。若产生纠纷,先确定是劳务合同还是劳动合同,再选择合适的解决途径,避免因途径选择错误而浪费时间和精力。
2025-01-31 12:11:06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劳动合同方面,它是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协议,受劳动法律法规规制。一旦基于此产生劳动争议,如工资支付、加班费用、解除劳动关系补偿等纠纷,劳动仲裁是可行的解决途径。
(2)劳务合同则不同,它是平等主体间关于提供劳务和报酬等事项的协议,受民事法律法规调整。当因劳务合同出现纠纷时,需按照民事纠纷解决途径来处理,像协商、调解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等,劳动仲裁并不适用于劳务合同纠纷。
(3)判断能否劳动仲裁,关键在于合同性质,若为劳务合同,应走民事途径解决。
提醒:
在签订合同前,应明确合同性质,避免后续纠纷时选错解决途径。若对合同性质存疑,建议咨询进一步分析。
2025-01-31 11:40:55 回复
咨询我
(一)确认合同性质。仔细分辨是劳务合同还是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受劳动法律法规调整,劳务合同受民事法律法规调整。可从合同内容、双方主体关系等方面判断。
(二)若为劳动合同纠纷,比如涉及工资支付、加班费用等问题,可通过劳动仲裁解决,按劳动仲裁程序提交申请、参与仲裁。
(三)若为劳务合同纠纷,应通过民事途径解决,比如先协商、调解,协商调解不成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二条规定,个人之间形成劳务关系,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造成他人损害的,由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接受劳务一方承担侵权责任后,可以向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提供劳务一方追偿。提供劳务一方因劳务受到损害的,根据双方各自的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
2025-01-31 11:3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