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我
结论:
劳动者造成损失的赔偿承担主体需分情况判断,劳动者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承担赔偿责任;正常履行职务行为造成损失的,一般由用人单位承担后果。
法律解析: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当劳动者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时,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比如故意违反操作规程损坏生产设备的情况,劳动者需按比例赔偿单位经济损失,且单位从其工资中扣除赔偿部分时,每月扣除不得超当月工资20%,扣除后剩余工资也不得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而在正常履行职务行为过程中,若因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原因造成损失,如按正常流程操作因机器突发故障致产品损坏,一般由用人单位承担相应后果。法律这样规定是为了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权益。如果您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类似劳动者造成损失责任界定不清的问题,建议向专业法律人士咨询,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2025-01-23 11:48:00 回复
咨询我
关于劳动者造成损失的赔偿承担主体,需按不同情形判定:
1. 若劳动者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像故意违反操作规程致使生产设备损坏,就应担责赔偿。单位可从其工资扣,但每月扣的不超当月工资20%,扣后剩余工资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2. 若劳动者正常履行职务,因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原因造成损失,如按流程工作时机器突发故障致产品损坏,一般由单位承担后果。
2025-01-23 10:26:27 回复
咨询我
劳动者造成损失的赔偿承担主体的确需分情况判断。
1. 当劳动者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时,需承担赔偿责任。例如故意违反操作规程致使生产设备损坏,就应当按一定比例赔偿用人单位经济损失。用人单位有权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赔偿款,但每月扣除部分不能超过当月工资的20%,且扣除后剩余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建议用人单位在发现此类情况时,及时固定相关证据,明确损失数额,并按照规定合理扣除工资。
2. 若劳动者是在正常履行职务行为过程中,因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原因造成损失,一般由用人单位承担后果。如按正常操作流程工作时,突发机器故障导致产品损坏,通常单位承担损失。用人单位应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降低此类不可预见情况发生的概率,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合理分担风险。
2025-01-23 08:37:33 回复
咨询我
法律分析:
(1)当劳动者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时,需对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例如故意违反单位规定进行操作引发不良后果等。用人单位在要求赔偿时,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赔偿款有一定限制,每月扣除部分不超当月工资20%,且扣除后剩余工资不能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
(2)若劳动者是正常履行职务行为,因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原因造成损失,一般由用人单位承担后果。比如按正常流程操作,因突发设备故障导致损失,这种情况单位需担责。
提醒:
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面临损失赔偿问题时,需根据具体情况判断责任主体,如有争议可咨询专业人士进一步分析。
2025-01-23 06:46:22 回复
咨询我
(一)当劳动者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时,需对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承担赔偿责任。如故意违反操作规程损坏生产设备,要按比例赔偿单位经济损失。单位从工资中扣除赔偿款时,每月扣除部分不超当月工资20%,且扣除后剩余工资不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
(二)若劳动者是正常履行职务行为,因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原因造成损失,一般由用人单位承担后果。例如按正常流程工作,因机器突发故障致产品损坏,单位担责。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2025-01-23 04:50: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