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法律咨询 > 四川法律咨询 > 巴中法律咨询 > 巴中刑事犯罪辩护法律咨询 > 微信朋友圈发诽谤信息是否构成诽谤罪?
包同贺律师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江苏苏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具有证券从业资格,企业高级法律顾问,企业合规师,累计为多个国企代理案件数十亿

15052099995

找律师

18万律师在线服务

问律师

咨询身边的法律专家

查知识

更多更全的法律资讯

微信朋友圈发诽谤信息是否构成诽谤罪?

宋** 四川-巴中 刑事犯罪辩护咨询 2017.09.20 18:06:07 7070人阅读

朋友之前因为工作上的事与同事发生了口角,今天我看到同事在朋友圈里乱讲我朋友,请问微信朋友圈发诽谤信息是否构成诽谤罪?

其他人都在看:
巴中律师 刑事辩护律师 巴中刑事辩护律师 更多律师>
咨询我

现在在朋友圈里发消息,一旦放出消息,就能够瞬间让整个熟的或不熟的都知道你的消息。所以,在朋友圈散布谣言,要是达到一定条件的话,微信朋友圈发诽谤信息就有可能会被认定为诽谤罪。
  按规定,你要构成诽谤罪的,首先需要满足下面几个条件:
  
1、你现在已经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一般就是指已年满16周岁的正常自然人。
  
2、你主观具有故意,就是你明明知道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3、你客观上实施了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就是说,你现在的行为已经在给被诽谤人造成一定的伤害。
  
4、你侵犯的是他人的名誉权、人格尊严权。如果说你侵犯的不是别人的名誉、人格尊严权的话,那么就不算是诽谤罪,而是要认定其他罪。
  不过,朋友圈本身就带有传播信息的性质,跟实际诽谤的表现还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情节严重的,就会涉嫌构成诽谤罪:
  
(1)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如果你的好友没那么多,但是如果你的信息被多次转发传播了之后,那么你信息的点击数就会上升了。
  所以,你需要注意,不是你的好友人数还达不到5000这种,你就可以避免涉嫌诽谤罪。
  
(2)造成被害人或者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的。一般朋友圈都是熟人的圈子,所以你散布谣言的诽谤很容易受到伤害。
  
(3)二年内曾因诽谤受过行政处罚,说明是有前科了,你现在又诽谤他人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2017-09-20 18:07:07 回复
律图网温馨提示: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民法通则、民法总则、侵权责任法、担保法、合同法、物权法同时废止。如果您涉及《民法典》规定的问题#点击这儿#进行查看!若需帮助可#咨询律图网律师#

针对你的问题答复如下:1,建议及时报案处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2,他的行为也将构成侵权,如果知道对方详细信息的,你可以向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3,《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以上答复,如果满意,敬请采纳。

针对你的问题答复如下:1,建议及时报案处理,《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的;(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六)偷窥、、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2,他的行为也将构成侵权,如果知道对方详细信息的,你可以向要求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3,《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以上答复,如果满意,敬请采纳。

没有解决问题?一分钟提问,更多律师提供解答! 立即咨询
知识科普 律师解析
  • 朋友圈怎么算诽谤罪

    专业解答在朋友圈中,构成诽谤罪需满足:故意编造并传播虚假事实,损害他人名誉,且引起社会关注。若传播者不知信息真伪或信息基本无误导性,则不构成诽谤。受害人可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情节严重则公安机关可立案调查。

    2024.08.12 1137阅读
  • 朋友圈怎么发告别人诽谤罪

    专业解答微信朋友圈发布诽谤内容需慎重,需遵循《刑法》第246条,确保内容基于事实。受害方可控告,要求追责。发布时,应提供确凿证据,援引法律条款,避免侮辱言辞,必要时寻求警方协助。确保信息真实合法,避免误解攻击。

    2024.08.11 2020阅读
  • 被朋友圈诽谤罪立案标准是什么

    专业解答关于诽谤罪立案标准,若在网络中诽谤他人且满足以下任一条件,视为“情节严重”:诽谤信息被点击或浏览五千次以上,或被转发五百次以上;导致被害人或其近亲属精神失常、自残、自杀等严重后果;过去两年因诽谤受行政处罚后再次诽谤;其他严重情形。这些均构成犯罪。

    2024.08.02 1653阅读
  • 发朋友圈诽谤别人违法吗

    专业解答此行为无疑违法,受害者有权迅速采取行动,如向警方报案或提起民事诉讼维护权益。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及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严禁任何形式的侮辱或诽谤侵害他人名誉。我们应坚决抵制此类行为,共同维护法治精神和社会正义。

    2024.07.20 2581阅读
  • 发朋友圈诽谤别人违法吗

    专业解答此行为无疑违法,受害者有权迅速采取行动,如向警方报案或提起民事诉讼维护权益。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及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严禁任何形式的侮辱或诽谤侵害他人名誉。我们应坚决抵制此类行为,共同维护法治精神和社会正义。

    2024.06.03 1882阅读
  • 在朋友圈里对他人进行辱骂、诽谤,这种情况可以起诉吗

    律师解析 诽谤是指无中生有,随便说他人坏话,随意毁坏他人名誉的行为,情节严重时会构成犯罪。在朋友圈诽谤可以起诉。起诉要注意诉讼时效的问题,一般民事诉讼的诉讼时效为三年。

    2025.02.23 1208阅读
  • 微信朋友圈诽谤他人是不是违法的

    律师解析 当然是违法行为,受害人可以及时报警处理,也可以提起民事诉讼维权。 法律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严格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2025.02.06 1443阅读
  • 朋友圈诽谤要怎么起诉

    2025.01.26 1428阅读
  • 在微信朋友圈散布谣言构成诽谤罪吗

    律师解析 一、一般不构成诽谤罪,但是情节严重就可能构成。 二、诽谤罪构成要件 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与侮辱罪相同,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 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2、客观要件本罪在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1)须有捏造某种事实的行为,即诽谤他人的内容完全是虚构的。 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2)须有散布捏造事实的行为。 所谓散布,就是在社会公开的扩散。 散布的方式基本上有两种: 一种是言语散布; 另一种是文字,即用大字报、小字报、图画、报刊、图书、书信等方法散布。 所谓“足以贬损”,是指捏造并散布的虚假事实,完全可能贬损他人的人格、名誉,或者事实上已经给被害人的人格、名誉造成了实际损害。 如果散布虚假的事实,但并不可能损害他人的人格、名誉,或无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则不构成诽谤罪。 3)诽谤行为必须是针对特定的人进行的,但不一定要指名道姓,只要从诽谤的内容上知道被害人是谁,就可以构成诽谤罪。 如果行为人散布的事实没有特定的对象,不可能贬损某人的人格、名誉,就不能以诽谤罪论处。 4)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必须属于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本罪。 虽有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为,但没有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则不能以本罪论处。 所谓情节严重,主要是指多次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捏造事实造成他人人格、名誉严重损害的; 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造成恶劣影响的; 诽谤他人致其精神失常或导致被害人自杀的等等情况。 3、主体要件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单位不能构成犯罪主体。 4、主观要件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 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 如果行为人将虚假事实误认为是真实事实加以扩散,或者把某种虚假事实进行扩散但无损害他人名誉的目的,则不构成诽谤罪。 三、

    2024.10.23 974阅读
  • 朋友圈怎么算诽谤罪

    2024.06.05 1059阅读
优质咨询 热点推荐
诊断报告 全面解读 深度解析

法律问题专业剖析,免费提供
法律问题诊断分析报告~

免费体验
优选专业律师

律师三重认证,为您提供更专
业、更权威的真人律师~

立即查看

1分钟提问,海量律师解答

1

说清楚

完整描述纠纷焦点和具体问题

2

耐心等

律师在休息时间解答,请耐心等待

3

巧咨询

还有疑问?及时追问律师回复

立即咨询

想获取更多刑事辩护资讯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