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条第2款第8项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即举证责任倒置。对此,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患者(原告)应当承担初步举证责任。患者(原告)应当首先证明其与医疗机构间存在医疗服务合同关系,接受过被告医疗机构的诊断、治疗,并因此受到损害。患者(原告)用门诊或者住院病历、检查诊疗报告单、诊断结论等就可以证明。故发生医疗纠纷后,患者应在第一时间及时向医方要求复印病历、保存第一手资料。
(2)、医疗机构(被告)应当证明其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并证明其医疗行为不存在过错。这必须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
(3)、如果医疗机构(被告)拿不出具有合理说服力并符合法定要求的证据,证明不了其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人民法院就会依照法律的规定推定医疗机构(被告)的医疗行为存在过错,并推定其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医疗机构(被告)就要承担败诉的结果。
专业解答遇到医疗纠纷,第一步是写好起诉状,要写清楚双方信息、诉讼请求和依据。还要收集证据,比如病历、诊断书。然后,向有管辖权的基层法院提交诉讼申请。如果案件复杂,可能需要进行医疗事故鉴定。因为专业性很强,建议委托专业律师代理。
专业解答医疗纠纷诉讼时效法律规定关于医疗纠纷诉讼的时限,法律规定为最长不超过三年。诉讼时效期间的起算日期,自受害方或应该知晓自己权益遭受侵害及被告方之时开始计算。若存在其他法律规范,则依据该等规范进行确定。然而,如果权利受损害之日起已逾二十年,人民法院将不再给予保护;在特殊情况下,如有正当理由,人民法院经申请人请求,可考虑适当延长保护期限。
专业解答关于医疗损害纠纷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在我国民法典的明确规定下,针对医疗损害方面产生的纠纷,诉讼时效应采取三年制,且从权益受害者意识到或应当意识到自身权益受到了侵害且明确法律义务承担方之日开始进行计算。
专业解答医疗纠纷的诉讼时效是如何规定的关于医疗纠纷的司法诉讼时效期规定为三年。这意味着,当病患或其亲属意识到自身所拥有的健康权益受到侵犯后,应当在知晓或应该知晓之日起的三年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并维护自身权益。如果超过上述期限,他们的法律权益将依法不再得到保护。然而,对于特殊情况如不可抗力等导致超过诉讼时效的案件,当事人可以在合理的范围内申请适当延长期限,但最长不允许超过二十年。
专业解答医疗纠纷诉讼期限的一般性规定关于医疗纠纷事项的有效法律时效严格限定在三年以内。也就是说,患者或其亲属倘若在知晓以至可以理解自身健康权受损之时起的三年内,必须向当地法院提起诉讼并对权利予以主张。若超过这一期限,其权益将无法得到法律的庇护。然而,如果存在特殊情况,经过申请许可后则可适当延长期限,但最长不能超出二十年。
严格三重认证
206个细分领域
3000+城市分站
18万注册律师
3亿咨询数据
想获取更多医疗纠纷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