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同有效;工商变更登记属行政管理,仅具有“证权效力”,内部股权转让协议一经即生效。
2、“原法人不承担后续经营中的任何民事或刑事责任”:
(
1)无论股权如何变更,对外经营是以公司名义展开,公司具有的主体资格,应当由公司承担责任,一般与内部股东无涉。
(
2)但由于没有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无论是公司章程还是营业执照所反映的还是原来的法定代表人,也即未经登记的股权转让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一旦涉及需要法定代表人或者股东承担责任,原法定代表人还是脱不了任何干系。如:偷逃税款。
(
3)刑事责任不能约定排除,一般公司涉案,找的就是“法定代表人”。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又或者出让人出于种种原因考虑,不愿到工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在股权转让协议有效的前提下,这个受让人就是该公司法律上的“隐名股东”。这个私下签署协议的法律效力主要有:
1.受让方在股权转让协议生效后且被公司登记到股东名册时即取得股权,如果未能进行工商变更登记,股东有权请求公司办理工商变更,并有权要求转让方提供协助义务。
2.未进行工商变更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虽然工商变更登记仅是一种宣示性登记,但其也是一种对抗性登记,对于未办理股权变更登记的,第三人有权信赖登记事项的真实性,善意第三人可以基于工商登记对原股东的记载要求其承担责任。
你好,关于上述的问题,解答如下, 股权转让协议效力的认定
公司法
第二十四条
第一款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由二个以上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此为公司法对公司设立时股东最少人数的规定。纵观各国立法例,大多要求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时至少有二名或二名以上的股东。为什么要规定公司设立时的最少股东人数?一般说来,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作最低人数限制,一是为了保证对公司的开业计划、公司章程进行慎重而又充分的讨论,以避免误用一人一己的意见;二是公司是社团法人,从其团体性的性质出发,或者根据公司契约的性质考虑,要求至少有二个以上的股东。
由此可见,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一款是从反面对设立型一人公司的禁止性规定。但是,如果由二个乃至二个以上股东所设立的公司在成立后因某种事由股东减少为一个,即成为转让型一人公司时,法律是否允许,仅从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一款的规定不能得出结论。因为,第二十条规定在第二章“有限公司的设立和组织机构”中,是对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时股东最低人数的限制,它只是对设立型一人公司的规定,并不适用于转让型一人公司。我国公司法是否允许转让型一人公司的存在,则要考察公司法关于股份转让、公司解散的有关规定。
这种类型的一人公司的产生,取决于公司法对股份转让的规定。如果公司法允许股份自由转让,则允许转让型一人公司的存在;如果公司法禁止股份自由转让,则禁止转让型一人公司的存在。
我国公司法
第七十一条第一款规定: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想获取更多公司经营资讯